知医邦脉象仪发明专利已获证,明显软件重硬件轻,主打Al+性价比

2025-11-21 17:34   来源: 中国电商新闻网

      近日,知医邦科技旗下脉象仪产品的核心发明专利——《一种基于穿戴式脉象仪的标准化脉诊方法及脉诊平台》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。该专利融合软硬件创新,以“重软件、轻设备”的产品理念,在保证医疗级精度的前提下,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与成本可控,为医疗机构与家庭场景提供了专业、便捷的脉诊新工具。

(知医邦脉象仪发明专利证书)

      与行业中部分企业追求大型精密硬件不同,知医邦选择了“重软件、轻硬件”的研发路径:以算法和数据分析为核心,硬件聚焦便携、精准与小型化,推动脉诊从专业医疗场景延伸至家庭日常监测,实现中医诊断的“轻量化”与“标准化”。


      软件之“重”:算法与数据支撑的专业诊断能力

      知医邦在软件层面的投入体现在三个方面:

      一是脉象分析算法的持续优化。团队首先将中医理论中针对28脉,以及纳入大脉、平脉后共30种脉象的特征描述,由文字形式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和数学模型。其次,运用自主研发的脉象仪,将采集识别得到的脉图特征与数据库中的脉象特征进行精准匹配,从脉位(深度、长度)、脉数(频率、节律)、脉形(宽度、紧张度、饱满度)、脉势(流利度、力度、坡度)四个维度将模糊的“脉感”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,进而准确判别脉象类型。之后,依据海量数据信息,反向计算并验证、修正腕脉曲线解析数学模型中的脉象特征与算法,这一过程类似于通过人机双盲的方式对 AI 算法进行再次校验。最后,通过比较分析,找出差异,进一步优化算法。

(知医APP出具的脉象图谱与脉诊结论)

      二是具备动态学习能力的中医辅助诊断平台。用户通过“知医APP”或“知医执业版中医辅助诊疗系统”连接脉象仪后,系统生成脉象图谱与结论(如弦滑脉、细数脉),并结合ChatiSS查体·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进行辨证分析。该平台基于超万条病证方药数据训练,综合AI舌诊、AI把脉、AI问诊,可记录用户长期健康趋势,不断优化诊断建议。

      三是持续推进诊疗标准化与合规性。脉诊客观化是行业明确趋势,部分同行研发的三探头脉诊仪已通过二类医疗器械审批。知医邦同样注重软件医疗级标准的建设,其“中医舌面图像处理软件”已获二类医疗器械证,“中医辅助诊断软件”即将获批,“脉象仪”“舌象信息采集仪”两个硬件产品的二类医疗器械证申请也已经受理,搭载了二类医疗器械证书的“知医执业版中医辅助诊疗系统”目前已在知医邦医院、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投入使用。

(知医邦携执业版中医辅助诊疗系统、脉象仪、舌象仪走进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)


      硬件之“轻”:专业精准与多场景适配的平衡

      与软件的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硬件设计上,知医邦贯彻“轻设备”理念——设备体积小、重量轻、成本可控,其穿戴式脉象仪采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与通用材料实现小型化设计,成本显著低于传统大型医疗设备,价格也更亲民,更利于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家庭中普及。截至目前为止,知医邦已向基层医疗机构和民众免费赠送超过3000台脉象仪,让前沿中医药科技真正惠及大众。

      这种“硬件够用即优,软件精益求精”的设计思路,契合“医疗级功能、多场景适用”的产品定位。设备通过蓝牙与手机APP或电脑连接,可灵活应用于基层中医师辅助诊断和家庭日常监测等多种场景,在不牺牲专业性的前提下,极大提升了脉诊技术的可及性与使用便捷性。


      “轻设备+强算法”:主打Al+性价比,推动中医诊疗的现代化与普惠化

      知医邦的技术路线反映了中医智能化的两大方向:一是以AI提升诊断标准化与效率。通过算法将传统脉诊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,可在几分钟内完成脉象采集与报告生成,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,也为家庭用户提供可靠的健康监测工具。二是以“轻设备”降低专业门槛。硬件的小型化与成本控制,使产品在医疗机构与家庭两端均具备高可及性。相较于动辄数十万元的医院级脉诊系统,知医邦脉象仪在保证医疗级精度的同时,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,助力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的真正落地。

      作为一款专业医疗产品,知医邦脉象仪以“强软件”构建技术壁垒,以“轻设备”实现广泛覆盖,既适用于医疗机构辅助诊断,也适用于家庭健康监测,正以“专业且普惠”的姿态,推动中医诊疗迈向数字化、标准化新时代。

责任编辑:文刀刘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中国电商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